虽然无意带上太多的精兵强将,刘备至少还是想带上一个人出征的。
这个人就是张飞。
种种迹象表明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结义为兄弟,是非常有可能的。
刘备为关羽报仇,不带别人,偏偏带上张飞,那意思是说报仇是我们兄弟之间的事,外人不需要掺和。
张飞却最终没有走上复仇前线。这一员盖世猛将征战一生,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沙场,竟然在出发之前死在了自己镇守多年的阆中。
杀死张飞的是他手下的两员小将张达和范强(不是范疆),这两个在《三国志》中只露过一次脸的小人物,轻轻松松地做到了无数曹魏和东吴名将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。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虽然没有写明这两人为什么要杀张飞,却有一个暗示——(关)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,(张)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。当然,这里说的君子小人,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小人,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按社会阶层划分的,君子是指士大夫阶层,小人是指平民百姓,通俗的说法就是穷人家的孩子。
作为几十年同生共死的兄弟,刘备当然知道张飞有这个缺点,还特意提醒他,不要老是脾气火暴鞭打小兵,也不要让被打的人接近自己,否则极其危险。
任何一个人,哪怕只是个无名小卒,哪怕只是个穷人家的孩子,他同样是有尊严的。而一个人的尊严被人随意践踏,他的心中一定会埋下仇恨的种子。
到底还是刘备读人心看人性,看得淋漓尽致透彻入骨。
陈寿的暗示,就是说张达和范强亲身体验过张飞的暴力,因此怀恨在心,找机会下黑手杀死了张飞。这与刘备事先提醒张飞注意的事一模一样。
与关羽一样,张飞死后也是身首两处。人头被张达和范强拿去找孙权做了投名状。
与关羽一样,张飞之死,又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一个注脚。
其实刘备发动复仇之战,同样也是性格决定命运——因为重情重义,所以意气用事。
人,终究是跑不过命的。
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也就是称帝之后仅仅三个月,刘备在江州(今重庆)集结军队,着手发动夷陵之战。随后不断调兵遣将,分军出击。章武二年正月,刘备亲率主力部队进驻秭归,开始长驱直入。
从刘备的角度来看,这一场复仇之战实在没什么可写的。除了军队的数量只有四万多而不是七十五万,黄忠不可能死而复生再上战场,也没有将门之子关兴、张苞齐上前线手刃仇敌的故事之外,战役进展与《三国演义》的描写差不了多少。
刘备起初进展顺利,在巫山、秭归一带攻破孙权将领李异、刘阿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,前进到夷陵一带,驻军猇亭。此时,战线过长,大军成为强弩之末,与陆逊打起持久战。相持几个月后,陆逊瞅准机会火烧连营,刘备败退马鞍山,被四面围攻,最后大败,狼狈逃回白帝城。
一些人就以此为证据,认为刘备不会打仗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是曹魏集团新任老板曹丕。曹丕听说刘备连营七百里之后,说了一句话:“(刘)备不晓兵,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!将大军驻扎在地形过于复杂的地方,明显是军事学上的大错。孙权获胜的消息很快就要到了。”(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,此兵忌也。孙权上事今至矣)
结果被曹丕不幸言中了。于是,曹丕的形象就大放光彩,刘备“不晓兵”也似乎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。
实际上,打仗虽然不是刘备的长项,比不上曹丕他爹曹操,但还是有几下子的。而曹丕对战争的认识也就停留在纸上,这次说中只能说是碰运气中彩票了,他本人在此前后就被孙权耍得团团转,后来恼羞成怒兵分三路攻打孙权,又被打得满地找牙。要不是家大业大底子厚,这么折腾下去曹魏集团就要在他的手上关门倒闭了。
曹丕说中这一次,就被吹得神乎其神,完全是因为员工们在使劲地拍老板的马屁。员工们等了好久才等到这样一个绝好的拍马屁机会,他们容易吗?此时不拍,更待何时?他的论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,只能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因为刘备连营七百里是别无选择。孤军深入夷陵,只能步步为营,否则巫山一带道路曲折,一旦被切断后路,用不着陆逊放火,刘备就该全军覆没了,能不能活着逃回去都十分难说。
攻打东吴离不开水军,后来西晋灭吴,就是王浚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才黯然收的。因此还有一些人批评刘备“舍船就步”,不用水军。
这近似于指责刘备为什么不用原子弹打孙权。因为刘备不是不知道要用水军,而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水军。
自从关羽的荆州军团灭亡之后,刘备的水军就非常脆弱,相反孙权的水军实力大增。此时刘备如果选择水战,明显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,这样的傻事只有脑残才会干。
最后需要指出的是,夷陵之战并不是什么以强攻弱、以弱胜强。刘备出动兵力四万多人,而孙权的前敌总指挥
人,终究是跑不过命的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